寄云间王玠右名世

机山云树郁绵芊,闻道徵君豹隐坚。
药种东皋惟佐酿,琴弹栗里不须弦。
笔蒲翠映长源架,袍草烟和子敬毡。
知尔池塘多胜咏,肯凭雁翼寄新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云间王玠右名世》是清代诗人朱鹤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文人生活,体现了作者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朱鹤龄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朱鹤龄,明末清初的江南吴江人,字长孺,号愚庵。他是一位明诸生,入清后放弃了科举,转而专注于学问,尤其擅长说经,与多位著名文人如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等有深厚交往,并得到徐乾学等人的酬答。在文学创作方面,朱鹤龄亦有所成就,著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读左日钞》等作品。

诗的原文如下:

机山云树郁绵芊,闻道徵君豹隐坚。  
药种东皋惟佐酿,琴弹栗里不须弦。  
笔蒲翠映长源架,袍草烟和子敬毡。  
知尔池塘多胜咏,肯凭雁翼寄新笺。  

首联“机山云树郁绵芊,闻道征君豹隐坚。”描述的是机山上云雾缭绕、树木葱茏的景象,以及听说那位隐居的征君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志向。颔联“药种东皋惟佐酿,琴弹栗里不须弦。”表达了种植药材于东皋,用以佐酒;弹奏古琴于栗里,无需弦乐伴奏。颈联“笔蒲翠映长源架,袍草烟和子敬毡。”描绘了用翠绿的笔蒲作为装饰的长源架和以草木为燃料的子敬毡。尾联“知尔池塘多胜咏,肯凭雁翼寄新笺。”则是告诉对方,你在池塘边吟咏的诗歌一定很多,能否借我的大雁翅膀将你的新作传递至远方。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朱鹤龄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隐逸生活的静谧与雅致。他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传达出对超脱尘嚣、回归自然的追求。同时,通过对隐者生活方式的赞颂,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隐逸文化的推崇。

朱鹤龄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更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体现了明代文人的文化风貌和思想追求,尤其是在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世界探索方面,与同期的许多文人有着共通之处。此外,朱鹤龄还与其他文人保持着良好的交流,这不仅促进了他个人思想的成熟,也为后来的文学交流和创新打下了基础。

《寄云间王玠右名世》不仅是朱鹤龄个人生活哲学的体现,也是其诗歌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