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律初回览物华,江天晴纳海门霞。
浮空草树迎驺唱,跋浪鱼龙避剑花。
云气近随清梵出,雁声遥送暝烟斜。
不须候吏催官烛,自有寒星伴使车。
次和侯漕台冬至日登金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和侯漕台冬至日登金山》是清代诗人朱鹤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和艺术追求。
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为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他虽未参与科举,但在学问上颇有成就,尤其擅长于说经,与多位当时的知名人士有交往,如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毛奇龄、万斯同等。他除了文学创作外,还从事学术著作,并注有杜甫、李商隐两家的诗歌。
《次和侯漕台冬至日登金山》是朱鹤龄在明代灭亡之后不久所作,此时他的身份已转变为清朝的文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具有深厚的时代意义,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个人情感与历史沧桑交织的体现。诗中描绘了冬至时节金山的自然风光,通过“阳律初回览物华,江天晴纳海门霞”等诗句,勾勒出了一个宁静而壮阔的自然画面。同时,诗中还隐含着对过往时代的怀念以及对新生政权的期许与支持,这种情感表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突出。
朱鹤龄的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特色。诗的结构严谨,语言洗练,用词准确传情达意。尤其是“云气近随清梵出,雁声遥送暝烟斜”等句,生动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人文气息相结合的画面,使得整首诗歌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有听觉上的冲击。这些特点不仅展示了朱鹤龄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使他的诗歌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料。
《次和侯漕台冬至日登金山》作为朱鹤龄的一首诗作,不仅仅是对其个人才华的一种展现,更是对那个时代文化变迁的记录。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初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历史和文化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