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海曙客越州兼呈许竹隐二守

西风吹上鬓毛斑,万壑十岩指顾间。
岂作阮瑜淹记室,自同禽庆访名山。
云生禹穴疑圭璧,月冷耶溪想佩环。
玄度若询垂钓客,为言穷独老柴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朱鹤龄的《送海曙客越州兼呈许竹隐二守》是一首明代的诗作。下面将对其内容、作者及创作背景等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西风吹上鬓毛斑,万壑十岩指顾间。 岂作阮瑜淹记室,自同禽庆访名山。
    云生禹穴疑圭璧,月冷耶溪想佩环。 玄度若询垂钓客,为言穷独老柴关。
  2. 作者简介
    朱鹤龄,明代诗人,其生平事迹和诗歌成就在后世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他的创作以五言和七言诗为主,尤擅长于表达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其诗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能够很好地捕捉自然之美与人生之哲。
  3. 创作背景
    朱鹤龄的这首诗作创作于明代中叶,具体时间难以考证。根据诗中的描写,可以推测当时正值秋天,诗人远行至绍兴一带,目睹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因此,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寄托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慨。
  4. 艺术特色
    朱鹤龄的《送海曙客越州兼呈许竹隐二守》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其一,诗歌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景物的刻画传达出深远的意境;其二,诗歌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云生禹穴疑圭璧”中的“禹穴”,暗示着深邃和神秘,象征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价值;其三,诗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感悟和哲学思考,使得作品不仅是对风景的描述,更是对生命和存在意义的探索。
  5. 文学影响
    此诗不仅反映了朱鹤龄本人的文学才华,也展现了明代中期诗歌创作的一个侧面。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自然描写和哲理思考方面,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朱鹤龄的《送海曙客越州兼呈许竹隐二守》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诗歌作品,也是研究明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深入解读此诗,不仅可以领略到朱鹤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审美情趣,还能进一步理解明朝中叶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个体命运的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