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久不到阖闾城,重来旧馆门阑更。
邻翁为引蓬蒿径,古树犹喧鸟雀声。
百年以前公瑕宅,竹林鱼沼纷游屐。
桃花梨花烂漫开,阁中屡见铺瑶席。
篆隶早师待诏公,丰碑大碣求络绎。
余昔馆此胜迹遥,景物尚未全萧条。
同舍黄翁善章草,清宵得句时相挑①。
月采照池流绮练,花容临榻胜妖娆。
四十年来时屡变,春燕秋鸿不相见。
步屧重来百感生,野苋青青为谁茜。
断桥缺板草侵鞋,卧柳生枝蝉聒院。
阁敧无复榜高悬,蛛网虫丝扑人面。
吾生已见升与沉,何论当年盛文宴。
呜呼世间万事如转蓬,清赏胜游君莫羡。
兔葵燕麦昔繁华,梓泽平泉今甫竁。
池台若可镇长存,玉兔金乌足不奔。
重过四雨阁有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四雨阁有感》是诗人朱鹤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时光变迁的沉思。这首诗作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的热爱和留恋。
朱鹤龄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意象生动,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例如,在《重过四雨阁有感》中,诗人通过对四雨阁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如“邻翁为引蓬蒿径,古树犹喧鸟雀声”,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古老的氛围。这种细腻的笔触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也反映了诗人深厚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从文化角度来看,《重过四雨阁有感》也是研究宋代文学、书法艺术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诗中不仅提及了北宋文学家周文学公瑕(周敦颐),还提到了当时的文人雅集,显示了宋代文人之间交流的活跃场景。这种文化背景的探讨对于理解宋代的文化特色及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诗歌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例如,诗人通过对比四十年来的变化与春燕秋鸿的不相见,反映了世事无常和人事更迭的主题。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悟,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忆,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
《重过四雨阁有感》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受到后世赞誉,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