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相丹青像,须眉见老臣。
三江筹楚越,一剑答君亲。
云壑埋忠愤,风涛诉苦辛。
平生家国恨,偏遇故乡人。
胥王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胥王庙》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歌。该诗作于康定二年,作者在经过胥山时,对吴地的古迹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感慨于伍子胥庙的悠久历史和不衰的香火。王安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于伍子胥这一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他对伍子胥忠诚与智谋的双重评价。
诗歌开头“烈烈子胥,发节穷逋”,王安石以“烈烈”形容伍子胥的气节,表明其非凡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他提到伍子胥从困境中奋起,追求真理,不畏艰难,最终成为吴国的忠臣。这不仅是对伍子胥个人的评价,也隐喻了那些有着高远理想、勇于追求正义的人们的典范。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伍子胥死后吴国遭受的变故,“厥废不遂,邑都俄墟。以智死昏,忠则有余”,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兴衰变迁的深刻感悟。他认为,即使面对失败,伍子胥的忠诚和智慧依然为后人所敬仰,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
王安石通过自己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在“西风骚客倦游吴,吊古心怀此暂舒”中,他描述了自己游览苏州时的所见所感,同时也暗合了对伍子胥庙的怀念。这种情感的交织,不仅体现了王安石个人的情怀,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过伍子胥庙》这首诗也是王安石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贡献。在诗中,他通过对伍子胥庙的描写,传达了对吴地文化和历史的敬意。同时,这也是对后世的一种启示,即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们的物质存在,更在于它们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
《胥王庙》不仅是王安石诗歌创作中的佳作,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它不仅展现了王安石对伍子胥这一历史人物的敬仰,也反映了他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视。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伍子胥庙的描述,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