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级穿林三百层,层层仄径绕山行。
碍云密竹两旁立,裂地清泉一路鸣。
山意不遮湖水白,钟声疏与暮云平。
月明远别碧天去,尘向丹台寂寞生。
游韬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韬光》并不是一个文学作品,而是一部现代诗歌。这首诗由陈独秀创作于近现代时期,具体时间为1920年前后。以下是对《游韬光》的相关介绍:
创作背景:《游韬光》的原文描述了一座山中的道路,山路曲折,两旁是密布的竹林和清澈的泉水,山中的钟声与暮云相映成趣,月光照在湖面上,显得格外宁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陈独秀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在1920年代初期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变革,这些体验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诗中的自然景观和宁静的氛围可能也与诗人个人的情感状态有关。
文学价值:《游韬光》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自然美、生活感受以及对个人经历的思考。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烦恼的心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态度。通过自然景观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变迁的关注和思考。
可以看出《游韬光》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深刻社会意义和哲学思考的作品。它反映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同时也为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