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凡四人,惟余为少焉。
长兄殁辽东,二年共和前。
二姊老故乡,死已逾廿年。
大姊今又亡,微身且苟延。
大姊幼勤谨,祖父所爱怜。
及长适吴门,事姑姑称贤。
相夫营市贾,勤俭意拳拳。
夫亡教子女,商读差比肩。
余壮志四方,所亲常别离。
抗战军事起,避寇群西移。
率家奔汉皋,姊颜犹未衰。
卅年未见姊,见姊在危颠。
相将就蜀道,欢聚忘百罹。
卜居江津城,且喜常相随。
诸甥善营贾,市利可撑持。
姊性习勤俭,老益戒怠侈。
纨素不被体,兼味素所訾。
家人奉甘旨,尽食孙与儿。
强之拒不纳,作色相争持。
针帚恒在手,巨细无张弛。
如何操奇赢,日夕心与驰。
生存为后人,信念不可移。
肥甘既失养,身心复交疲。
行年六十九,一病遂不支。
今春还山居,余病静是宜。
姊意愿偕往,临行复迟疑。
送我西廊外,木立无言辞。
依依不忍去,怅怅若有思。
骨肉生死别,即此俄顷时。
当时未警觉,至今苦追忆。
挽大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大姊》是陈独秀创作的一首现代诗,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长兄的怀念和对大姊的深切思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诗歌原文:《兄弟凡四人,惟余为少焉。 长兄殁辽东,二年共和前。 二姊老故乡,死已逾廿年。 大姊今又亡,微身且苟延。 大姊幼勤谨,祖父所爱怜。 及长适吴门,事姑姑称贤。 相夫营市贾,勤俭意拳拳。 夫亡教子女,商读差比肩。 余壮志四方,所亲常别离。 抗战军事起,避寇群西移。 率家奔汉皋,姊颜犹未衰。 卅年未见姊,见姊在危颠。****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诗人因为战争的原因和家人分离,无法团聚。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家庭团圆的渴望。通过对长兄和大姊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和对过去时光的追忆。
艺术手法: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手法,突出了长兄和大姊的不同命运和性格特点。同时,也通过对大姊的描写,展现了她的勤劳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鉴赏评价: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是陈独秀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挽大姊》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它不仅是一首悼念亲人的诗,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和家族情感的作品。
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挽大姊》不仅是陈独秀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