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 游学即景

骤雨东风对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律·游学即景》是现代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成为毛泽东诗词中的重要作品之一。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骤雨东风对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2. 诗歌鉴赏

  • 《七律·游学即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后山水画卷。首句“骤雨东风对远湾”,形象地刻画了暴雨来临前的景象,东风带来细雨,远望水湾与石龙关遥相呼应。
  • 接下来的“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 最后两句“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表达了诗人行走于旅途中的孤独和哲思,以及在长亭上静观世事的悠然自得。
  1. 历史背景
  • 《七律·游学即景》创作于1954年,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其诗词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氛围和个人情怀。
  • 该诗体现了毛泽东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展现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深邃思想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1. 思想内涵
  • 《七律·游学即景》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毛泽东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 此诗体现了毛泽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展现了他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自信。

《七律·游学即景》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自然风景诗,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它展示了毛泽东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