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 仿陆放翁

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绝·仿陆放翁》是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毛泽东独特的诗风,还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的重要变革。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更是诗人和书法家。
  1. 诗歌原文
  • 人类今娴上太空:人类如今已经熟练地登上了太空,但心中不免悲伤,因为五洲同此凉热的愿望尚未实现。
  • 但悲不见五洲同:然而悲伤的是,我们无法看到五洲共享和平的景象。
  • 愚公尽扫饕蚊日:愚公移山的精神让人们努力工作,消灭了害虫。
  • 公祭无忘告马翁:祭祀活动不应忘记告诉马翁我们的心愿。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1958年,当时正值中国的“大跃进”运动时期,毛泽东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望,同时也寄托了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1. 作品赏析
  • 艺术风格:毛泽东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语言朴实而富有力度,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 思想内容:《七绝·仿陆放翁》不仅仅是一篇抒情诗,它还反映了毛泽东对于国家未来的信心和对人民群众的关怀。诗中通过“人类”与“五洲”的对比,展现了一个全球统一的理想图景。
  • 文化价值: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毛泽东的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现代社会主义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七绝·仿陆放翁》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愿景的诗歌,更是毛泽东时代精神的象征,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毛泽东的个人抱负。同时,它也启示人们在追求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道路上,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以及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