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孔子说:“好品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介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他的学生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论和行为。

《论语三则》包括以下内容: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意思是学习并时常复习所学到的知识会感到愉快。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将知识付诸实践。
  2. 子曰:“温故而知新。”

    • 另一篇来自《论语·为政篇》。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回顾旧的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或领悟,即“温故知新”。这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他所倡导的学习方法。
  3.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 这里提到的是《论语

注解

知:同“智”。

箪(da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陋巷:破败简陋的居住区。

堪:忍受。

《诗》:指《诗经》。

兴:抒发情志。

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群:结交朋友。

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迩(er):近。

识:认识,了解,记。

赏析

《论语》三则中第一则提出了学习中绝不能弄虚作假,不懂装懂,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向别人取长补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