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三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

  1. 聪明且热爱学习,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知识水平差的人请教为耻。
  2.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3.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永不满足于学习,教导别人也不感到疲倦。

注释:

  • 敏而好学:聪明且热爱学习。这里的“敏”指的是敏捷、聪明,而“好学”表示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
  •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者知识水平较差的人请教为羞耻。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意思是有求知欲的人应该勇于向他人学习,包括那些比自己更有知识的人。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这句话强调了认知的诚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即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以此为基础去学习和探索。
  • 默而识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这里强调的是记忆的方式。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永远不嫌烦,教导别人也不嫌累。这里的“厌”指厌烦,“诲人”意为教导别人。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持续不断学习和教育他人的热情和毅力。

赏析:

《论语三则》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三个小故事或格言。通过这些简短的文字,孔子传达了许多关于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和教育理念的重要信息。

第一个故事强调了“不耻下问”的精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态度。在当今社会,这个观点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我们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向别人求助。

第二个故事则强调了认知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可能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无法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深化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第三个故事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这种精神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论语三则》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有益思考。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提升能力,也为我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