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诗句:

朝三暮四

译文:
宋国有个狙公,喜欢猴子,养了很多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得到了他的喜爱。但是,由于过度饲养,他的家庭人口越来越少,而满足猴子的需求却越来越难。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减少食物供给,以此来考验猴子是否懂得感恩和忠诚。

注释:

  • 狙公:指养猴子的人。
  • 爱狙:喜欢猴子。
  • 成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群。
  • 解狙之意:理解猴子的意思。
  • 狙亦得公之心:猴子也得到了养主的心意。
  • 家口:家庭人口,指养猴子的人的家族成员。
  • 充狙之欲:满足猴子的需求。
  • 俄而匮焉:不久后,养主家里的食物就耗尽了。
  • 将限其食:将要限制猴子的食物供应。
  • 恐众狙之不训于己:担心猴子们不听从自己的命令。
  • 先诳之曰:首先欺骗猴子说。
  • 与若芧:给它们一些橡子。
  • 朝三而暮四:早上给三颗橡子,晚上给四颗橡子。
  • 足乎:足够吗?
  • 伏而喜:吓得伏在地上很高兴,表示服从。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狙公与猴子之间的互动,展示了养主为了测试猴子是否懂得感恩和忠诚而故意减少食物供应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和控制,还揭示了动物之间复杂的社会互动和情感联系。通过这个故事,诗人表达了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