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诗句翻译: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无法兼得,那么我宁可舍弃鱼去得到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义,也还是我想要的。但这两者无法兼得,那么我就放弃生命而去追求道义。生命对我而言非常重要,所以即使有苟且的机会我也不放弃;死亡对我来说是我所厌恶的,所以我宁愿有祸患也不回避。假设别人所渴望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获取生命的了;如果别人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因此活着的时候却不用它(指食物),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在可以躲避祸患的情况下却不愿意去做,因为祸患本身也是一种需要。所以对比起生命,有些人更加珍视,而有些人则更加厌恶。这不仅仅是贤者有这种心态,普通人也都有这样的心态,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保持而已。

译文:
鱼和熊掌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不能两全其美,那我就会选择放弃鱼去获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是道义,我也还是想要的。但如果两者无法兼得,那么我就放弃生命而去追求道义。生命对我而言非常重要,所以即使有苟且的机会我也不放弃;死亡对我来说是我所厌恶的,所以我宁愿有祸患也不回避。如果别人所渴望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获取生命的了;如果别人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因此活着的时候却不用它(指食物),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在可以躲避祸患的情况下却不愿意去做,因为祸患本身也是一种需要。所以对比起生命,有些人更加珍视,而有些人则更加厌恶。这不仅仅是贤者有这种心态,普通人也都有这样的心态,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保持而已。

注释:

  1. 鱼:这里是指美味的鱼。
  2. 熊掌:古代的一种美食,通常指珍贵的食材或者物品。
  3. 二者不可得兼:即两者都不能同时拥有,只能选择其一。
  4.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意思是为了熊掌(珍贵的食物)而舍弃鱼(普通的食物)。
  5. 生:这里指的是生命。
  6. 义:这里指的是道义、正义。
  7. 二者不可得兼:即两者都无法兼顾。
  8. 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为了道义而舍弃生命。
  9. 生亦我所欲:生命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0. 义亦我所欲:道义对我来说同样很重要。
  11. 二者不可得兼:即两者都很重要,但是不能同时拥有。
  12. 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为了道义而舍弃生命。
  1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态。
  14. 人皆有之:普通人也有这样的心态。
  15. 贤者能勿丧耳:贤能的人能够保持这样的本性。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在面对选择时的矛盾心理,即在生存和道义之间如何取舍。诗人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道义的追求,以及这两种价值冲突下的心理挣扎和最终的选择。诗中的“生”和“义”分别代表了生命的存在和道义的存在,两者之间的权衡体现了人在面临重大决策时的道德困境和精神挣扎,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命和道德价值的普遍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