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游目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目帖》是王羲之创作的草书作品,并非文学作品。《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诸奇帖》,是东晋乱世中,王羲之创作的草书作品。以下是关于《游目帖》的相关介绍:
历史背景:《游目帖》的创作背景是在东晋时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羲之通过自己的笔墨,展现了对家乡山水的深情怀念和向往之情。
书法特点:《游目帖》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王羲之在信札中使用了流畅自如、变化莫测的草书笔法,将信中的山川风光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他的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令人惊叹不已。
文化价值:《游目帖》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物,更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也反映了东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明代方孝孺评价道:“《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游目帖》是王羲之在东晋乱世中,通过对蜀地山山水水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学习草书的重要参考。
注解
扬雄:一作“杨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