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习习薄林。
柔条布叶垂阴。
鸣鸠拂羽相寻。
仓庚喈喈弄音。
感时悼逝伤心。
日月相追周旋。
万里倏忽几年。
人皆冉冉西迁。
盛时一往不还。
慷慨乖念凄然。
昔为少年无忧。
常吝秉烛夜游。
翩翩宵征何求。
于今知此有由。
但为老去年遒。
盛固有衰不疑。
长夜冥冥无期。
何不驱驰及时。
聊乐永日自怡。
赍此遗情何之。
人生居世为安。
岂若及时为欢。
世道多故万端。
忧虑纷错交颜。
老行及之长叹。
董桃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董桃行并非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的代表作,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以下是对《董桃行》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与李白、白居易并称为“诗仙”、“诗圣”、“诗鬼”。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语言精炼,意境深远。
原文及翻译:
- 《董桃行》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董贤宅里枯桃树,
烂漫一栏红雨。
莫怨东风恶,
只缘春归去!
- 这首诗以董贤宅中的枯树为引子,通过描绘桃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流逝的感慨。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对春风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季节更替带来的无奈和伤感。
- 作品赏析:
- 杜牧在这首短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他首先描述了董贤宅里的枯桃树,暗示了春天已经过去,而桃花依然烂漫如故。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春天易逝的特点,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感慨。
- 诗中“莫怨东风恶”表达了诗人对春风的不满之情,认为春天的离去并非东风所为,而是自然规律使然。这种表达既体现了诗人的豁达胸怀,也增添了诗歌的哲理意味。
- 写作背景:
- 《董桃行》创作于唐文宗时期,当时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借桃花的盛开来抒发对时局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深思。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 艺术特色:
- 杜牧在这首短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枯树象征着衰败和消逝,而烂漫的桃花则代表着希望和新生。这种象征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波动。
- 杜牧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意。他的诗句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既有形式美又有内容美。
- 相关联:
- 虽然《董桃行》并非陆机之作,但陆机在魏晋时期的其他作品中也不乏对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的深刻描绘。陆机被誉为“太康之英”,与潘岳并称“潘江陆海”,他们的诗歌共同构成了魏晋时期“太康诗风”的代表。陆机的《平复帖》则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展示了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 文化影响:
- 《董桃行》作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在唐代乃至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董桃行》的流传与传播,对于研究唐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虽然《董桃行》并非陆机所作,但它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