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铭

煌煌丹烛,焰焰飞光。
取则景龙,拟象扶桑。
照彼幽夜,炳若朝阳。
焚形鉴世,无隐不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烛铭》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傅咸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傅咸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力,更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传达了作者对于光明、正义和真理的坚定信仰。下面是关于此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傅咸,字长虞,西晋北地泥阳人。他是傅玄之子,武帝咸宁初年袭父爵,拜太子洗马,后累迁至尚书左丞。他的一生充满政治色彩,多次上书进言国家大事,尤其关注于民生问题,提出了“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的观点,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他的文学成就亦十分显著,留下了《傅中丞集》等作品。

  2. 诗歌原文:煌煌丹烛,焰焰飞光。取则景龙,拟象扶桑。照彼幽夜,炳若朝阳。焚形鉴世,无隐不彰。

  3.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煌煌丹烛,焰焰飞光”开篇,形象描绘了烛光的璀璨与辉煌,仿佛火焰在空中飞舞,展现出烛光的生动形象。接着,“取则景龙,拟象扶桑”进一步通过对比和象征,将烛光的明亮比喻为帝王的权威和国家的繁荣稳定。最后两句“照彼幽夜,炳若朝阳。焚形鉴世,无隐不彰”则表达了蜡烛如同太阳般照亮黑暗,其光芒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象征着光明的力量能够揭示一切真相。

  4. 写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其作者的政治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一位直言敢谏的官员,傅咸在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改革,提倡节俭,反对奢靡。他的诗文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5. 艺术特色:《烛铭》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使得诗歌既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烛铭》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是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