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
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
援萝临青崖,春心自相属。
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萍鹿。
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
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慽。
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
过白岸亭
介绍
《过白岸亭》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作品,创作于南北朝时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谢灵运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还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诗歌的结构上看,《过白岸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次,主要描述了出游的开始及白岸亭周围的景色;中间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攀登山崖所见所感;最后两句则是第三层次,通过描绘山崖的险峻和自然的壮美,引发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整首诗在表达上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画面感。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过白岸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谢灵运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中“白岸亭”这一地名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艺术色彩,它不仅是谢灵运游历之地,更是他心灵寄托之所。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体现。谢灵运通过这组诗句,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和艺术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在面对自然时的敬畏之情。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过白岸亭》融合了山水景色与老庄玄理,实现了绘画美、音乐美与哲理美的彼此渗透。这种独特的艺术追求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谢灵运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在语言上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表现力。同时,诗中的自然意象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如“白岸”既指具体的山崖,又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艰难,而山顶则代表着希望与理想。
从诗歌的时代背景来看,《过白岸亭》创作于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却又文化繁荣的历史阶段。谢灵运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中,他的诗作自然带有一种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也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深深忧虑和期待。
《过白岸亭》是一首集自然描写、情感抒发、哲理思考于一体的优秀诗歌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喜爱古代诗词的读者来说,深入研究和欣赏《过白岸亭》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