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沙雁塞甲应寒,天山月没客衣单。灯前桁衣疑不亮,月下穿针觉最难。刺取灯花持桂烛,还却灯檠下独盘。铸凤衔莲,图龙并眠。烬高疑数剪,心湿暂难然。铜荷承泪蜡,铁铗染浮烟。本知雪光能映纸,复讶灯花今得钱。
莲帐寒檠窗拂曙,筠笼熏火香盈絮。傍垂细溜,上绕飞蛾。光清寒入,焰暗风过。楚人缨脱尽,燕君书误多。夜风吹,香气随。郁金苑,芙蓉池。秦皇辟恶不足道,汉武胡香何物奇?晚星没,芳芜歇,还持照夜游,讵减西园月!
对烛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对烛赋》
《对烛赋》以云母窗、茱萸幔、照夜明珠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幽静而温暖的夜晚图景。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烛光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寂与温暖并存的情感状态。诗中的“金羊灯火”和“绿炬怀翠”,不仅描述了灯光的颜色与质感,也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诗中多次提到“龙沙雁塞”、“天山月没”,这些意象展现了边塞的苍凉与孤独。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烛光成为了温暖人心的象征。诗人通过对烛火形态的细腻刻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黑暗中的光明和温暖。
诗中还巧妙地利用烛火的明灭来映衬人物的情感变化。如“渐觉流珠走,熟视绛花多”一句,既表现了烛光流动的美丽,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变化。这种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这首诗也不仅仅是对烛火的描写,它还通过烛火这一媒介,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在寒冷的夜里,烛火不仅是光源,更是心灵的慰藉。诗人通过这样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对烛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主题——对烛火的感受,转化为了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生活的一种写照,也是对现代人情感的一种共鸣。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读一读《对烛赋》,或许我们能从中寻找到一丝温暖和平静。
注解
龙沙:西域有白龙堆沙漠,后泛指西北或东北边疆。
雁塞:传说西北梁州有雁塞山,山中有大池,为大雁聚集栖息之地,故又称雁海,疑为今天之青海湖。此诗句后人用以泛指边疆海隅等蛮荒地带,此处指边境外的藩属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