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谘议诗八首 · 其八

古人善身。
实畏斯名。
缘督何贵。
卷耀藏馨。
九言之赠。
实由未冥。
片音或重。
玙璠可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它由李白所作,内容为:
三冬瑞雪,四海皆白。
仁风荡炎海,清凉澄滓浊。
脱去枯树皮,弄长安道木。
丰隆乘我车,洒扫清明路。
晨游紫清里,目断五色雾。
归来登玉楼,但见青山如簇。
相顾一惆怅,飘流成路人。
不知身是客,所叹乃与余。
赏析:
此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秋天,时在东都洛阳。
李白在长安生活了整整12年,他以布衣之身,出入宫廷,交结名流,广纳雅士,声名远播。然而,由于他的桀骜不驯的性格,终遭谗言被逐出长安。这期间,他写下许多著名的诗篇。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
此诗前四句写诗人在长安的所见所闻,“三冬瑞雪”四句写初入长安时的欣喜之情,“脱去枯树皮”四句写长安生活的快适之态,“丰隆乘我车”四句写春游之乐,“归来登玉楼”四句写对长安城的眷恋之情。末六句抒发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首四句点明题旨,“三冬”即冬季,指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诗人说:“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普天之下都是洁白无瑕的雪。”这两句中蕴含着诗人对长安这个繁华之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仁风”一句中“仁风”是指仁爱之风,即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风气。而“荡炎海”,则形容仁政之风浩荡无比,能够消除一切罪恶和腐败现象。“清凉澄滓浊”五字,把一个充满仁德的政治局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向往。
“脱去枯树皮”,比喻自己脱离了仕途中的束缚,获得了自由。“弄长安道木”五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长安城中徜徉的情景。长安城街道宽阔,林木参天,诗人骑马缓辔,一路观赏。这几句描写十分生动,仿佛使人看到那宽阔的街道、参天的古木和悠闲自得的诗人,以及他得意忘形的神情。
“丰隆乘我车”,丰隆是东方朔《神异经》中的一种神兽,这里用它来代指春风。“洒扫清明路”一句写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都洒满了春的气息。
“晨游紫清里”,紫清里是长安城的地名,这里指诗人居住的地方。“目断五色雾”五字写得很形象。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天空中弥漫着一层淡淡的云雾,五颜六色,十分好看。诗人站在楼上,久久凝望着远处的景色,直到那层五彩缤纷的雾气完全散去,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归来登玉楼,但见青山如簇”,意思是说诗人离开了京城后登上高楼,眼前展现的是一片片青山。这两句是写离开京城后的感受。诗人登上高楼后,眼前展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他却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好像那些青山都是别人拥有的一样。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既写出了他的孤独感,又写出他对故都的留恋之情。
最后六句是诗人在离开朝廷之后发出的感慨。“相顾一惆怅,飘流成路人”,意思是说大家相互望着都感到很惆怅,因为大家都成了流浪的人。“不知身是客”,意思是说不知道现在自己究竟是谁?是客人?还是主人?“所叹乃与余”,意思是说感叹之余,才发觉自己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感叹命运多舛罢了。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通过诗人自身的遭遇表达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现了唐代盛世的风貌和诗人高远的情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