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楼愁出望,息意不思春。
无奈园中柳,寒时已报人。
捉梳羞理鬓,挑朱懒向唇。
何当上路晚,风吹还骑尘。
赋得荡子行未归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朱超并非《赋得荡子行未归》的作者,而是这首诗的作者为朱超。朱超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诗人,其诗作多以抒情见长,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朱超的这首诗《赋得荡子行未归》通过描绘少妇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在丈夫出行未归后的内心世界。诗的前两句“坐楼愁出望,息意不思春”直接表达了少妇因丈夫远行而感到的孤独与忧愁。这种心境在后续的诗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无奈园中柳,寒时已报人。”这两句描绘了园中柳树在新寒中依然挺拔,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暗示着少妇心中希望春天能带来丈夫的消息。然而,接下来的“捉梳羞理鬓,挑朱懒向唇”则揭示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另一方面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接受。诗的结尾两句“何当上路晚,风吹还骑尘”寄托了少妇对未来的期望,希望能够在丈夫归来之时,与他一同上路,共赏春风。
《赋得荡子行未归》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在那个时代,女性往往被限定在家庭角色之中,丈夫的外出被视为家庭的大事,因此她们的心情常常与外界的变化紧密相连。这首诗通过对少妇心理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纠葛和生活挑战。
朱超的《赋得荡子行未归》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心理剖析,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