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无矫志,二施启幽心。
简通避人物,偃息还山林。
曲涧停驺响,交枝落幔阴。
池台聚冻雪,栏牖噪归禽。
石彩无新故,峰形讵古今。
大车何杳杳,奔马遂骎骎。
何以修六念,虔诚在一音。
未泛慈舟远,徒令愿海深。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 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福忏悔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福忏悔诗》是南北朝时期的江总创作的文学作品。
江总作为南朝陈济阳考城的著名文人,其诗歌多表现出一种逃避现实的隐逸情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隋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之际,江总因应战局不稳,选择流寓岭南。他与陈后主(陈叔宝)的关系也颇为复杂,在陈朝的衰败时期,江总虽曾短暂回朝担任要职,但不久便被陈后主任命宰相,主要负责酒食享乐,不理政务。
诗中“四知无矫志,二施启幽心”,表现了作者追求自然与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诗人在山林之中,简通避世,偃息还山,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清静的向往。“曲涧停驺响,交枝落幔阴”等句子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图景,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对于隐逸生活的特殊情感需求。
诗的后半部分,“大车何杳杳,奔马遂骎骎。何以修六念,虔诚在一音”,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比大车与奔马的缓慢与匆忙,诗人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而“虔诚在一音”则表达了他对宗教或精神修行的信仰和依赖。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福忏悔诗》不仅是江总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人对于现实社会的态度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是研究这一时期文人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