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江上雪,回风起复灭。
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
朝莺日弄响,暮条行可结。
咸言不适时,安知非矫节。
咏春雪寄族人治书思澄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春雪寄族人治书思澄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著名诗歌,作者是何逊。这首诗描绘了冬日江上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作者介绍:何逊,字仲言,南乡舞阴(今河南信阳)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一生颇为坎坷,早年即有文名,但仕途并不顺利,最终以尚书水部郎的身份辞世。他的文学成就在南朝文人中较为突出,与同时代的阴铿齐名,并被后人誉为“何记室”或“何水部”。
诗歌原文:可怜江上雪,回风起复灭。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朝莺日弄响,暮条行可结。咸言不适时,安知非矫节。
诗歌赏析:《咏春雪寄族人治书思澄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冬日里江上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体验。诗人用“可怜江上雪”、“本欲映梅花”开篇,描绘出一幅江上雪景图,随后又以“翻悲似玉屑”表达出雪花飘落时的无奈与凄凉。诗中的“朝莺日弄响”和“暮条行可结”则描绘了春天来临的景象,以及万物复苏的美好。最后两句“咸言不适时,安知非矫节”,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乱世,却依然坚持自己的志向和节操的复杂情感。
何逊的《咏春雪寄族人治书思澄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深远的艺术魅力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南朝文学的魅力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