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周兴嗣诗四首 其三

与君初相知,不言异一宿。
意欲褰衣裳,阴云乱人目。
之子伏高卧,伊予空杼轴。
无因渡淇水,见此猗猗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周兴嗣诗四首·其三》是南朝诗人吴均的作品,这首诗充满了对周兴嗣的景仰和倾服之情,并通过与周兴嗣的初次相识来表达对其才华的赞赏与敬仰。下面将围绕该文学作品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
  • 初相知,不言异一宿:诗的开篇,吴均以“与君初相知,不言异一宿”作为引子,展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理解。
  • 意欲褰衣裳,阴云乱人目:诗人想要掀起自己的衣被,却因阴沉的天气而无法行动,形象地描绘了天气的恶劣和内心的无奈。
  • 之子伏高卧,伊予空杼轴:这里的“之子”,指的是周兴嗣;诗人则表示自己只能空手而归,因为无法亲自去探望周兴嗣。
  • 无因渡淇水,见此猗猗竹:诗人没有机会渡过淇水去拜访周兴嗣,只能远望那些茂盛的竹子,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赠周兴嗣诗四首·其三》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对天气的描述和对人物的行动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周兴嗣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意象运用:“阴云”和“淇水”等意象的使用,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诗意和画面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感人。
  • 语言风格:吴均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文雅,既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也体现了文学的美感。
  1. 写作背景
  • 《赠周兴嗣诗四首·其三》创作于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 吴均作为当时的文人,可能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社会变革,因此他的诗歌中既有个人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思。同时,这也是他与周兴嗣友情的具体体现之一。

《赠周兴嗣诗四首·其三》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诗歌,更是一次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够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能从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