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诗二首 其二

元淑势位卑,长卿宦情寡。
二顷且营田,三钱聊饮马。
悬风白云上,挂月青山下。
心中欲有言,未得忘言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怀二首》其二并非出自唐代诗人李贺之手,而是由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所写,名为《哀王孙》。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杜甫对王孙(贵族后代)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时局的忧虑。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以深沉的现实关怀、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情感内容著称,被誉为“诗史”。
  1. 作品原文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在官场失意后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变化,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叹。
  1. 艺术手法
  • 杜甫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通过对王孙生活奢华与自身境遇贫困的对比,突显出诗人内心的落差和社会现实的残酷。此外,他还擅长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心理描绘,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 文化影响
  • 杜甫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使他成为中国文学的典范。同时,他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如宋代的苏轼、陆游等人,都从杜甫的作品中汲取了灵感。
  1. 历史评价
  • 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不仅记录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某些重要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面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杜甫的《哀王孙》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精神内涵,以及他作为唐代伟大诗人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