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何郎诗

欢戚递来事,聚散居常理。
但伤胶投漆,忽作弦离矢。
形影一东西,山川俄表里。
执手涉梁上,悲心万端起。
方同儿女泣,况此流潮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何郎诗》是南北朝时期,由沈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深情厚意抒发了对朋友间聚散离合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哲思。以下是对《答何郎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沈繇:字云卿,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梁文学家。沈约之侄,沈约之子。沈约在《梁书》中称他“少好学”,但并未详述其学业成就。据《南史》卷五十四记载,沈约曾称赞他的才华。然而,关于沈繇生平的其他资料甚少,使得对其了解较为有限。
  1. 原文与翻译
  • 原文:欢戚递来事,聚散居常理。但伤胶投漆,忽作弦离矢。形影一东西,山川俄表里。执手涉梁上,悲心万端起。方同儿女泣,况此流潮水。
  • 翻译:欢乐和悲伤交替发生,聚散都是常态的道理。只是因为伤心到极点,仿佛投入胶水般难以分离,忽然之间就如断弦离箭般断裂。我们的身影各自向东向西,山水却依然相隔千里。手牵手走过桥上,心中的悲痛涌上心头。就像一起哭泣的孩子,更何况我像流水一样的思念?
  1. 作品赏析
  •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友情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无常的沉思。通过描绘友人离别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
  • 艺术手法:诗歌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词形式,即五言律诗。这种形式简洁而富有韵律感,便于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同时,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如“胶投漆”暗喻深厚的友情,而“弦离矢”则形象地描绘了感情的断裂。
  •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比“同儿女泣”和“流潮水”的意象,表达了对于逝去友情的无尽哀愁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直白又含蓄,引人深思。
  1. 写作背景
  • 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只知道是在南朝梁时期。
  • 地点:虽然不确切,但考虑到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多有游历,因此这首诗可能也反映了作者游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答何郎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中的许多词汇和修辞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何郎诗》作为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不仅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更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被后世传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智慧和勇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