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诗

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
狗便呀欲死,牛复吐出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月五日》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屈原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不遇的悲愤。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是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以下是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1. 诗歌原文:《五月五日》的原文如下:“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些诗句描绘了屈原投江殉国的悲壮场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政治腐败。

  2. 作者简介:梅尧臣出身于一个小官员家庭,尽管在仕途上经历了一些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50岁后,他终于在皇祐三年得到了宋仁宗的召试,赐同进士出身,担任太常博士等职。他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其作品集《宛陵先生集》共60卷,有多个版本流传。

  3. 诗歌鉴赏:该诗通过对屈原投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楚国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诗人运用了许多象征性的语言和意象,如“沅湘碧潭水”暗喻国家的江河湖海,以及“千峰”象征着国家的山峦和人民。这种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读者能够从多维度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梅尧臣的《五月五日》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探讨国家命运的史诗级文学作品。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为我们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