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吏民诗

阙里尚总谦,厉乡裁知足。
咨余再分陕,少思宜寡欲。
霞出浦流红,苔生岸泉绿。
方知江汉士,变为邹鲁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萧绎并未创作名为《示吏民诗》的文学作品,实际上,《示吏民诗》是南朝梁元帝的作品。以下是关于《示吏民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萧绎(508年-555年),字世诚,南兰陵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皇。他在位期间,即梁元帝(552年-554年在位)。萧绎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示吏民诗》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份文献,反映了他对国家治理和百姓生活的关心。
  2. 作品背景:《示吏民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国家政策有关。在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秩序不稳定,政府需要通过诗歌等方式来传达政策、安抚民心。萧绎作为一位君主,可能为了表达他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百姓的关怀,创作了这首诗。
  3. 诗歌内容:《示吏民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社会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诗中提到“阙里尚总谦,厉乡裁知足”,意味着国都还有待整顿,乡村还有不足之处。诗人呼吁人们减少欲望,追求简单的生活方式。
  4. 文学价值:《示吏民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念和人文关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示吏民诗》是萧绎的作品,而非《示吏民诗》所指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萧绎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阅读《示吏民诗》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政治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