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十年十月戊寅诗

喧尘是时息,静坐对重峦。
冬深柳条落,雪后桂枝残。
星明雾色净,天白雁行单。
云飞乍想阁,冰结远疑纨。
晚橘隐重屏,枯藤带回竿。
荻阴连水气,山峰添月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同十年十月戊寅诗》是南北朝时期诗人萧纲的作品,反映了萧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内容概述: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深冬的自然环境中静坐的情景。通过细致的观察,展现了冬天的宁静与美丽。从“冬深柳条落”到“晚橘隐重屏”,每一景象都透露出一种寂静而又深沉的美。
  2. 艺术特点:诗的语言优美,意象生动,如“星明雾色净”、“天白雁行单”等句子,都极具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幽静的自然之中。同时,诗的结构也显得严谨,前后呼应,层层推进,使得整首诗既有内在的逻辑性,又不失诗的艺术美。
  3. 文化价值:《大同十年十月戊寅诗》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同时,它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让人们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4. 思想内涵:《大同十年十月戊寅诗》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宇宙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感悟。这种思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5. 历史地位:在文学史上,这首诗的地位不容忽视。作为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萧纲卓越的诗歌才华,也为研究那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大同十年十月戊寅诗》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