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堂咏桐诗

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馀。
叶生既婀娜,叶落更扶疏。
无华复无实,何以赠离居。
裁为圭与瑞,足可命参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东堂咏桐诗》是南北朝时期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谢朓(464—499)是南朝齐时期的文学家,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在京城任职期间曾出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成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学声誉。在荆州任随王萧子隆幕僚时,受到赏识和爱戴。

  2. 作品原文
    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
    叶生既婀娜,叶落更扶疏。
    无华复无实,何以赠离居。
    裁为珪与瑞,足可命参墟。

  3. 诗句赏析

  • 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这里用“孤桐北窗”来比喻梧桐树的高大挺拔,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高枝百尺余”形象地描绘了梧桐树的高耸入云,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 叶生既婀娜,叶落更扶疏:通过对梧桐树叶的生动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更迭的感慨。“婀娜”和“扶疏”两个形容词分别描绘了树叶随风摇曳的姿态,以及秋天叶子凋零后的自然景象,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无华复无实,何以赠离居:这里的“无华”指的是梧桐树没有华丽的外表,而“无实”则是指它虽然生长茂盛却缺乏实用的价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外表华丽却无实际用途事物的看法,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内在,而非表象。
  • 裁为珪与瑞,足可命参墟:这里的“珪”和“瑞”都是古代用于祭祀和礼仪的重要物品,诗人用它们来形容梧桐树的实用价值。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实用价值的肯定,认为即使没有华丽的外表,也能在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游东堂咏桐诗》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的诗歌,更蕴含着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慨和理解,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