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颂 其一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豪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二时颂 其一》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由宝志所作。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深厚的哲理和佛教思想,还通过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引导读者思考宇宙、人生及修行的奥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介绍
  • 宝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高僧,他的文学成就在佛教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1. 诗歌内容
  • 第一部分:“鸡鸣丑,念佛起来懒开口。”
  • 描述了黎明时分,僧侣们在鸡鸣声中开始一天的修行活动,但因为懒散而不愿意开口念佛。
  • 第二部分:“上楼敲磬两三声,惊散飞禽方丈后。”
  • 描绘了僧人敲击磬声,声音传遍四方,使周围的飞鸟惊慌失措的场景,象征着修行者的内心平静与外界的干扰。
  • 第三部分:“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
  • 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功名利禄,但一旦功成名就便会感到懈怠,难以持续前行。
  • 第四部分:“不起纤豪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 强调了修行者应该去除杂念,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从而达到内心的自由。
  • 第五部分:“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窒阂。”
  • 诗人超越了佛陀释迦牟尼的境界,超越了历代祖先,但他心中仍有微小的尘埃,这些尘埃阻碍了他的修行。
  • 第六部分:“廓然无事顿清閒,他家自有通人爱。”
  • 描述了诗人放下一切烦恼,心境豁然开朗,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和自由,这种境界只有那些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才能体会到。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僧人修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名利的追求与内心的矛盾,以及对超脱世俗、达到心灵自由的追求。
  • 通过对不同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中的禅意,即通过内心的平静来面对世间的喧嚣。
  1. 创作背景
  • 《十二时颂·其一》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
  • 佛教在当时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僧侣们通过修行寻求心灵的解脱。
  • 这首诗可能是宝志根据自己在寺庙中的日常生活所创作的,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修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和艺术魅力。
  •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 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却富有诗意和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示。

《十二时颂 其一》是一首充满深刻哲理与佛教思想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引导读者思考宇宙、人生以及修行的奥义。这首诗不仅是对佛教修行生活的描绘,也是对人性深处的一种探索和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