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去非长别,后来非久亲。
新坟将旧冢,相次似鱼鳞。
茂陵谁辨汉,骊山讵识秦。
千年与昨日,一种并成尘。
定知今世土,还是昔时人。
焉能取他骨,复持埋我身。
五盛阴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盛阴诗》是南北朝时期,由北朝周僧人释亡名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五盛阴诗》以其深邃的佛家义理,借历史史实来展现其对世间万物、人生的独特看法,既有历史的兴衰感慨,又有消寂人世的灭世思想。
《五盛阴诗》通过“先去非长别,后来非久亲”两句,表达了时间无情地流逝,一切事物都无法长久的概念。这种观念在佛教中被称为无常观,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尽则灭。释亡名借此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短暂、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
《五盛阴诗》中,“新坟将旧冢,相次似鱼鳞”描绘了坟墓新旧交替的景象,这不仅是自然的变化,也是生命的更替。诗人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哀叹和对生死轮回的深刻理解。在这里,“新坟将旧冢”象征着新生与死亡的交替,而“相次似鱼鳞”则形象地描述了时间的流逝。
《五盛阴诗》通过对比汉朝的茂陵和秦代的骊山,进一步强化了时间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茂陵(汉文帝的陵墓)和骊山(秦始皇的陵墓)虽然各有特色,但在诗人眼中却都显得微不足道,仿佛只是历史的尘埃。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同时也揭示了佛家对世间万物、人生的超然见解。
《五盛阴诗》的结尾部分,诗人用“定知今世土,还是昔时人”作为总结,表达了一种哲学思考: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今天的世界依然是过去的世界,人的本质并未改变。这种观点在佛学中被称为“空性”或“缘起”,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五盛阴诗》是一幅融合宗教哲理与自然景观的艺术画卷。它不仅体现了佛教对世事无常的认识,也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历史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