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 其七

起自求无碍,师传我没绳。
路上逢僧礼,脚下六枝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谶 其七》是南北朝时期菩提达摩的一首诗,表达了一种对禅宗教义的领悟和对佛法解脱法门的追求。下面将深入探索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菩提达摩:达摩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僧人,被尊为南天竺释迦牟尼佛的嫡系弟子,是禅宗的始祖。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被视为禅宗教法的真正传授者。他的生平、修行及对中国佛教的贡献,都使他成为后世无数僧人和学者的楷模。
  • 作品流传:《谶 其七》是达摩晚年所写,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在修炼过程中对于佛法深层次的理解。诗中“起自求无碍,师传我没绳”反映了他对自我解脱的追求,而“路上逢僧礼,脚下六枝分”则描绘了他在修行道路上的种种经历和感悟。
  1. 文学特点
  • 禅意浓厚:在《谶 其七》中,诗人通过对禅宗修行过程的形象描述,传达出深刻的禅意。诗中的“求无碍”、“我无绳”、“遇僧礼”等意象,都透露出禅宗追求内心平和、去除一切障碍的精神内核。
  • 语言精炼:作为一首佛教诗歌,它语言精炼,意象丰富而又不失凝练。例如“路上逢僧礼”,不仅描绘了场景,更隐含了与高僧相遇带来的启示和教化。
  1. 艺术手法
  • 象征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许多象征性的语言和意象来传达深层的哲学思想。如“脚下六枝分”可能象征着修行者在面对六种烦恼时的解决之道,或是指向禅宗修行中的六根清净。
  • 对比手法:诗中还采用了对比手法,如“求无碍”与“我无绳”之间的对比,强调了修行者在达到内心无障碍状态时,对外界束缚的超越。
  1. 文化价值
  • 传承意义:《谶 其七》不仅是达摩个人修行的记录,也是禅宗传播的重要文献之一。它的存在,使得禅宗的思想能够跨朝代、跨地区地得以传播和发扬。
  • 精神象征:此诗中蕴含的禅理和修行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提倡通过内观和修行达到生活的和谐与统一。
  1. 历史影响
  • 历代传颂:《谶 其七》在历史上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对其赞颂不已。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位置,被后世多次引用和研究。
  • 学术研究:随着现代学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达摩及其作品的研究,试图从不同角度解读其思想内涵,进一步推广禅宗文化。

《谶 其七》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宗教经典。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宗教意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理解这部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禅宗思想的深远影响和内在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