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渡汉水经襄阳

导漾疏源远,归海会流长。
延波接荆梦,通望迩沮漳。
高岸沈碑影,曲溆丽珠光。
云昏翠岛没,水广素涛扬。
阅川已多叹,遐睇几增伤。
临溪犹驻马,望岘欲沾裳。
乔木下寒叶,亭林落晓霜。
山公不可遇,谁与访高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是唐代诗人李百药所作。这首诗作于隋炀帝时期,李百药在取道襄阳时有感而发。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背景:

  1. 作者简介:李百药是唐代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李百药的生平经历颇为坎坷,曾在隋末战乱中被贬为桂州司马。这段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兴亡、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

  2. 作品原文及翻译:《王师渡汉水经襄阳》全文如下:导漾疏源远,归海会流长。延波接荆梦,通望迩沮漳。高岸沉碑影,曲溆丽珠光。云昏翠岛没,水广素涛扬。阅川已多叹,遐睇几增伤。临溪犹驻马,望岘欲沾裳。乔木下寒叶。

  3. 创作背景:李百药因政治原因被贬至桂州,这次取道襄阳的经历使他有机会亲睹国家的动荡不安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王师渡汉水经襄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李百药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和自身命运的深切忧虑。

  4. 艺术特色:该诗在艺术上有着较高的成就。其采用自然景象来表达情感,通过对江水的描绘,隐喻了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命运。诗中“导漾疏源远,归海会流长”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蜿蜒流淌,象征着历史的延续和国家的繁荣。而“云昏翠岛没,水广素涛扬”则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观,反映了诗人面对国家危机时的无奈与感慨。

  5. 鉴赏与评价:李百药的王师渡汉水经襄阳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唐诗中的佳作。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窗口。对于现代人来说,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责任,同时也展现了唐代文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智慧。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不仅是李百药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李百药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