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八月十五夜玩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月诗。下面将对该作品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详细解读:
-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
- 作者生平:刘禹锡当时正处于青年时期,刚步入仕途,对人生充满期待和壮志。
- 诗歌内容:
- 描绘了中秋夜月的美景,通过玩月之情洗炼而出,无尘俗之气。
- 整首诗气象万千,景随时变,情随景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情感真挚,通过对明月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 结构巧妙,前两段写桃源玩月,后两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为线索串联全篇。
- 文学史上的地位:
- 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借鉴。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不仅是刘禹锡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