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中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褫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
抚骓欲下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手中莲锷凛秋霜,九泉归去是仙乡,恨茫茫。
虞美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植物的名字。这种植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被伸展的刚毛或稀无毛,茎直立,高25-90厘米,具分枝,叶片轮廓披针形或狭卵形,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它不仅是植物的名称,也是词牌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虞美人》作为词牌名,其命名来源于宋代词人李煜。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号钟隐、莲宗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在宋太宗灭南唐后的建隆二年被软禁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后被封新安王,在宋太宗开宝八年被迫自焚。他的诗词作品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著称,其中《虞美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虞美人》词牌的正体为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毛文锡词为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这一词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它与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作品齐名,被视为中国古代词的代表之一。
《虞美人》一词的创作背景与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密不可分。《虞美人》是南唐末代皇帝李煜在其被俘期间所创作的绝命词,表达了他对亡国的悲痛和对生命的感慨。这首词通过春花秋月的象征,展现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无法把握的无奈。
《虞美人》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名称,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对《虞美人》的介绍,可以看到它在文学、历史乃至哲学领域的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世界,还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