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馀杯奠蒯通。
韩信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韩信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是王维的女婿,与柳宗元、白居易并称为“文章三杰”,其诗歌以豪放洒脱著称。在政治生涯中,他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因直言进谏而多次被贬谪。
- 作品原文: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 创作背景:据历史记载,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罢和州刺史后,北归路上经过楚州(今江苏淮安)。在路过韩信庙时,他看到前贤韩信遭遇不幸,联想到自己的辛酸历程,深感忧愤。因此,他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韩信庙》。
- 文学特色:《韩信庙》作为一首七言绝句,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诗的开头两句“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直接点明了韩信的卓越才能与悲惨命运,展现了诗人对韩信的同情以及对于历史人物命运无常的感慨。第三句“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则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未来统治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避免刘邦、吕雉屠戮功臣的行为,为百姓造福。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揭示了历史兴衰的无常,又寄托了诗人对于未来统治者的期望和警示。
- 后世影响:《韩信庙》不仅是刘禹锡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一,也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文献。它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刘禹锡深邃的历史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历史人物的态度和评价。同时,韩信庙作为淮阴侯庙重建于2002年,成为了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缅怀先贤的重要场所,成为当地一大旅游资源。
《韩信庙》不仅仅是刘禹锡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变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