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檄风驰万垒降,当时意趣已难量。
既能归汉识真主,何必下齐求假王。
将幄深严岩树碧,门旌摇曳岭云黄。
我诗责备春秋法,胜把君侯美处扬。
【注释】
檄:古代的一种官方文书,通常用于传达命令、警告或者宣布某种决定。
意趣:指诗人的志向或愿望。
归汉识真主:表示归顺汉朝,认同真正的君主。
何必:表示为什么要做某事。
岩树碧:指山岩上的树木,颜色为绿色。
门旌摇曳岭云黄:形容山门前飘扬的旗帜和岭上飘动的云彩都是黄色的。
我诗责备春秋法:指我的诗歌表达了对春秋时期的法度、道德等方面的批评和反思。
胜把君侯美处扬:意思是在赞扬君侯的优点和美好之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于历史和政治的思考和评论之作。
首句“一檄风驰万垒降”,描述了韩信庙前的一纸檄文,使得无数军营投降的情景。这里的“檄”是指古代的一种官方文书,通常用于传达命令、警告或者宣布某种决定。而“风驰万垒降”则形容了檄文的力量之大,如同风吹一般迅速使无数军营投降。这里既体现了韩信庙的影响力,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和政治的深刻洞察。
第二句“当时意趣已难量”,表达了诗人对于韩信当时志向和愿望的理解和感慨。这句诗中的“意趣”指的是诗人对于韩信的理解和感悟,而“已难量”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志向和愿望的难以衡量。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入思考,也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既能归汉识真主,何必下齐求假王。”则是对韩信选择归降汉朝而不是自立为王的原因的阐述。诗人认为韩信选择归降是因为他知道汉朝才是真正的君主,而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这里的“归汉识真主”意味着韩信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即归顺真正的统治者。而“何必下齐求假王”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韩信选择归降的肯定和赞赏。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分析,也反映了诗人的价值判断。
接着的两句“将幄深严岩树碧,门旌摇曳岭云黄”,描写了韩信庙的建筑特点和周围环境。这里的“将幄”指的是将军帐篷,而“深严”则是形容其建筑的坚固和庄严。而“岩树碧”和“门旌摇曳岭云黄”则分别描绘了山岩上的树木和山门前飘扬的旗帜的颜色。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展现了韩信庙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最后两句“我诗责备春秋法,胜把君侯美处扬”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自我评价和对韩信的赞美。这里的“我诗责备春秋法”指的是诗人认为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春秋时期法度、道德等方面的批评和反思。而“胜把君侯美处扬”则是表达了诗人在赞扬君侯(指韩信)的优点和美好之处。这里既体现了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韩信庙前的场景描写和对韩信的评价,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和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同时,通过对比春秋时期和现代的政治理念,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和社会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