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数探得七

邹子谭天岁,黄童对日年。
求真初作传,炼魄已成仙。
鹤驾迎缑岭,星桥下蜀川。
逢君竹林客,相对弄清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数探得七》是一首源自唐代的文学作品,由皎然创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诗的原文如下:“邹子谭天岁,黄童对日年。求真初作传,炼魄已成仙。鹤驾迎缑岭,星桥下蜀川。逢君竹林客,相对弄清弦。”
  • 翻译:邹子谈论天地岁月,孩童面对太阳年华。寻求真理开始记载,修炼魂魄已入仙门。鹤驾迎接缑岭,星桥下穿蜀川。遇到你竹林客人,相对弹奏清楚琴弦。
  1. 作者及其贡献
  • 皎然(725—789),字升卿,唐朝诗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卢纶、韩翃并称。皎然在诗、佛学、茶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对后世影响深远。
  • 他的诗歌创作涉及广泛主题,如山水、禅意、友情等,尤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皎然的诗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高,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1. 作品赏析
  • 《咏数探得七》作为一首抒情短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表达了追求真理与修炼精神境界的哲学思想。
  • 诗中的“邹子谭天岁”,“求真初作传”,以及“炼魄已成仙”等词句,传达了诗人对知识和道德修养的重视。这些句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的体现。
  1. 写作背景
  • 皎然的创作背景多样,其诗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变迁和文化特点。在唐代,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对佛教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皎然也不例外。
  •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涉猎佛学、茶学等多个领域,这些背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源泉。

皎然的《咏数探得七》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风貌和内心世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学意蕴,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