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象辂初乘雁,璇宫早结缡。
离元应春夕,帝子降秋期。
鸣瑜合清响,冠玉丽秾姿。
和声跻凤掖,交影步鸾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是唐朝诗人刘祎之的作品,属于七言律诗。此诗不仅展现了唐代的礼仪文化,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及宫廷生活。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1. 作者介绍:刘祎之,字希美,常州晋陵人,少以文藻知名,集七十卷。他的文学成就在唐代颇为突出。

  2. 诗歌原文:梦梓光青陛,秾桃蔼紫宫。德优宸念远,礼备国姻崇。万户声明发,三条骑吹通。香轮送重景,彩旆引仙虹。

  3. 诗歌鉴赏:《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以其典雅庄重的语言和严谨的格式,展示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华丽与庄严。诗中的“梦梓光青陛”和“秾桃蔼紫宫”,描绘了婚礼现场的壮丽景象。而“德优宸念远,礼备国姻崇”则表达了对新人德行与国家的深厚祝福。

  4. 历史文化背景:在唐代,纳妃是一种重大的国事活动,涉及到皇族和贵族的联姻关系。《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通过诗中对婚礼仪式的描述,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对于婚姻的重视和礼仪的严格要求。

  5. 艺术特色:刘祎之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湛的语言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不仅形式上符合古代诗歌的规范,而且在内容上也传达了诗人对于国家、人民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怀。

《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它更是唐代文化与历史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唐代诗人的高超技艺,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