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 · 其三 · 颂东夷

尝闻古天子,朝会张新乐。
金石无全声,宫商乱清浊。
东惊且悲叹,节变何烦数。
始知中国人,耽此亡纯朴。
尔为外方客,何为独能觉。
其音若或在,蹈海吾将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系乐府十二首·其三·颂东夷》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元结(719年—772年),字次山,汉族,河南河内(今河南焦作修武)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为“中唐之雄”,与颜真卿并称为“元颜”。他的诗歌风格朴实自然,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系乐府十二首·其三·颂东夷》便是他这一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避难求生。元结在这一时期的经历尤为丰富,他曾因应战而率族人避难于猗玗洞,并在艰难困苦中保持了高尚的品格。这些经历使得他在创作时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同时也更能够体会到普通百姓的疾苦和传统文化的宝贵。这种深厚的人文关怀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中,包括《系乐府十二首·其三·颂东夷》。

从内容上来看,《系乐府十二首·其三·颂东夷》通过描述古天子的朝会音乐和其变迁,深刻体现了元结对于传统文化的赞美和怀念。诗中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音乐变化,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纯朴本质的向往。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堕落的担忧。

《系乐府十二首·其三·颂东夷》不仅是元结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唐代文学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复杂面貌,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人性、文化和艺术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