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歌

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
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澒声少得似雷吼,缠弦不敢弹羊皮。
人间奇事会相续,但有卞和无有玉。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
管儿不作供奉儿,抛在东都双鬓丝。逢人便请送杯盏,著尽工夫人不知。
李家兄弟皆爱酒,我是酒徒为密友。著作曾邀连夜宿,中碾春溪华新绿。
平明船载管儿行,尽日听弹无限曲。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
凉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笼撚。我闻此曲深赏奇,赏著奇处惊管儿。
管儿为我双泪垂,自弹此曲长自悲。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
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
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月寒一声深殿磬,骤弹曲破音繁并。
百万金铃旋玉盘,醉客满船皆暂醒。自兹听后六七年,管儿在洛我朝天。
游想慈恩杏园里,梦寐仁风花树前。去年御史留东台,公私蹙促颜不开。
今春制狱正撩乱,昼夜推囚心似灰。暂辍归时寻著作,著作南园花坼萼。
胭脂耀眼桃正红,雪片满溪梅已落。是夕青春值三五,花枝向月云含吐。
著作施樽命管儿,管儿久别今方睹。管儿还为弹六幺,六幺依旧声迢迢。
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逡巡弹得六幺彻,霜刀破竹无残节。
幽关鸦轧胡雁悲,断弦砉騞层冰裂。我为含悽叹奇绝,许作长歌始终说。
艺奇思寡尘事多,许来寒暑又经过。如今左降在闲处,始为管儿歌此歌。
歌此歌,寄管儿,管儿管儿忧尔衰。尔衰之后继者谁,继之无乃在铁山。
铁山已近曹穆间,性灵甚好功犹浅。急处未得臻幽闲,努力铁山勤学取,莫遣后来无所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琵琶歌”是一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它源自中国唐代,由诗人元稹创作,属于七言诗形式,不仅展现了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情感世界。下面将详细介绍“琵琶歌”: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琵琶歌》的创作时期是在唐朝,这是一个文化艺术极为发达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琵琶作为宫廷和民间都广泛使用的乐器,其音乐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地域特色:《琵琶歌》在唐代流传甚广,不仅在京城长安,在全国各地都有演唱。这种广泛的传播使得琵琶歌成为了一种流行艺术,深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
  1. 文学形式
  • 诗歌特点:《琵琶歌》以其独特的七言诗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琵琶这一乐器及其音乐的深厚情感。元稹通过这种形式,不仅描绘了琵琶的音色美,还通过音乐与情感的结合,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审美观念。
  • 结构布局:这首诗的篇章布局清晰,语言流畅,既有深沉的情感表达,也有丰富的意象描绘,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1. 文化意义
  •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在《琵琶歌》中,音乐与诗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诗人通过对琵琶的细腻描写,将音乐的美感转化为文字的艺术,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 社会反映:通过《琵琶歌》,可以窥见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琵琶歌这一载体,传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艺术价值
  • 美学特征:《琵琶歌》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美学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其音乐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为后世提供了学习和欣赏的典范。
  • 传承影响:尽管《琵琶歌》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但其艺术魅力仍然不减当年。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琵琶歌》不仅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部反映唐朝社会风貌、音乐文化以及诗人个人情感和哲学思想的艺术作品。通过深入分析其内容、形式、艺术特色及文化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之作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对于爱好文学和音乐的朋友来说,深入了解并欣赏《琵琶歌》将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体验和学术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