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净眼师房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吴音唤字更分明。
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净眼师房》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与哲理思考。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王昌龄集》。王昌龄一生经历了唐朝初期、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事件,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1. 原文翻译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
    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吴音唤字更分明。
    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

  2. 主题思想

  • 社会现实反映:王昌龄通过描绘佛教寺庙的场景,隐喻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困苦。诗中的“倾人城”可能指战争导致的城市破坏,而“斩新剃头青且黑”则可能暗示了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 禅宗修行:诗中的“禅房”和“诵经”等意象,体现了禅宗修行的静谧与虔诚。通过对比战乱时期的喧嚣与宁静,王昌龄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 文化传承:最后两句中的“吴音唤字更分明”,可能反映了南方地区语音的特色,也展示了语言在不同地域的文化影响中的独特性。
  1. 艺术特点
  • 简洁明快: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没有过多的修辞,却能够直抵人心。
  • 意象生动:通过对白鸽飞落、香茶入禅房等细节的描绘,王昌龄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又紧张的氛围。
  • 情感真挚:诗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悲悯,还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动人。
  1. 历史背景
  • 安史之乱:作为唐代著名的叛乱之一,安史之乱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昌龄作为当时的文人,其作品自然也包含了对这场战乱的思考和感慨。
  • 佛教影响: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寺院遍布全国各地。王昌龄的这首诗也可能受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文化。

《题净眼师房》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动态与静态、现实与理想交织的画面,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也寄托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王昌龄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的情感和思考,让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