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九江口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江口作》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作品,收录在《全唐诗》中。这首诗通过对九江口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边塞战争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诗的原文如下: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可以看出王昌龄运用雄劲的笔触描绘了九江口的自然景观。首联“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描绘了江水的辽阔和秋季雨后江面的景色,给人一种开阔、壮美的感觉。颔联“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则通过描写驿站门前的高岸和远处连绵的黄芦洲,展现了诗人远眺的场景,增添了一丝孤独和遥远之感。颈联“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将江水与五条溪流汇合的情景与诗人心中的远大抱负相联系,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感。尾联“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则是诗人对自己境遇的一种反思,表达了他对于才能被重视和重用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情绪。最后两句“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通过描写凶猛的鸷鸟站在寒冷的树木上和英勇的丈夫佩戴着吴地出产的锋利武器,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豪迈气息和英雄气概。
王昌龄的《九江口作》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志向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王昌龄成功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大事紧密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昌龄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唐朝时期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