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后忆旧山

偶献子虚登上第,却吟招隐忆中林。
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及第后忆旧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科举及第后,回忆起旧日山居的感慨和心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以其直白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著称,尤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时代主题的结合。白居易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者。他的政治生涯包括担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曾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和社会活动,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政治意义。
  1. 诗歌原文
  • 偶献子虚登上第:这句话表明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如同“子虚”一般,虽然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但被赋予了某种虚幻的美。
  • 却吟招隐忆中林:“招隐”通常指隐居山林,这里用来形容作者在得到名利之后,心中仍怀念着那份清静自然的生活环境。而“忆中林”则是指回忆自己曾经居住的地方。
  • 春萝秋桂莫惆怅:春天的藤萝和秋天的桂花虽美,但不必因为功名成就而感到悲伤,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 纵有浮名不系心:即使拥有了名声也不应该将其视为束缚心灵的锁链,强调了内心的自由和独立。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这首诗运用了许多自然意象如“春萝”、“秋桂”,以及“中林”,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怀念。
  • 语言风格: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平实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不乏深意和哲理。这种语言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既贴近大众的生活经验,又能引人深思。
  • 情感表达:整首诗渗透出诗人淡淡的忧愁和深沉的思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变化,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
  1. 历史地位
  • 文学价值: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
  • 后世影响: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宋代词人苏轼,也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尤其是那些致力于追求自然与心灵平衡的人。
  1.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现实:通过个人的经历反映唐代的社会现象,如科举制度的运作,官场的腐败等。
  • 倡导自然观念:在当时社会风气日益世俗化的背景下,此诗倡导了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哲学,对于当时的文人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1. 读者反响
  • 广泛阅读:这首诗因其深刻的意境和朴实的语言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喜爱。在各种古代文学选集中经常出现。
  • 研究价值:作为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文献,此诗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去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人心态。
  1. 教学应用
  • 文学课程:在现代教育中,这首诗经常被用作高中或大学文学课程的教学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 文化传承: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这首诗也常被用来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1. 现代解读
  • 现代诠释:虽然诗的内容较为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仍然为现代人所推崇。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这首诗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心的平和与自然之美。
  • 教育意义:在当代的教育体系中,此类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及第后忆旧山》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向往的诗歌,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白居易那种超越物质享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这首诗依然能给予人们以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