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昙禅师

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
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昙禅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1. 创作背景
  • 《赠昙禅师》的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透露出诗人对于佛学有深厚的兴趣和追求。诗中提到“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说明诗人在长时间未接触佛教修行之后,终于有机会拜访禅师。
  1. 诗句解析
  • “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表达了诗人长时间未能参拜寺院的遗憾,以及今日得遇禅师的喜悦之情。这句话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渴求和向往。
  • “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通过比喻手法展现了火宅焚烧的痛苦,以及修行后心灵变化的情景。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佛教修行的场景,也传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认识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1. 文学价值
  • 从文学角度来看,《赠昙禅师》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简洁的叙述,展现了深刻的哲理。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1. 思想内涵
  • 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佛法哲理和个人情感,通过对火宅焚烧苦与修行后的心境变化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净化的思想。诗人通过亲身体验佛教修行的过程,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认识和对佛法的信仰。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和深邃的内在哲理。白居易擅长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宗教诗歌,也是一部文学作品。

《赠昙禅师》不仅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国佛教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