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

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
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屈原投江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深忧虑。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朝中期至晚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平实易懂,尤其擅长讽刺和揭露社会问题。
  • 创作背景:《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年至820年),当时白居易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州刺史等职,与万州地区的官员有所交往。他在此时期创作的四首绝句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1. 诗词原文
  • 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
  • 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
  1. 诗意解析
  • 第一联解读:竞渡这一活动在古代传说中与屈原有关,但白居易在这里用“竞渡”指代的是某种激烈的竞争或争斗。他提到“不能止遏意无他”,意味着这种争斗无法阻止,反映出诗人面对时政动荡、社会不安的无奈与悲叹。
  • 第二联解读:“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因被流放而身心憔悴,感慨自己像屈原那样为国家牺牲却未能见证国家的复兴。这里的“能校灵均死几多”指的是屈原投江前曾试图劝谏君主,但最终未能改变局势,屈原也因此选择了自我牺牲的道路。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唐代诗人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深刻缅怀。白居易通过这样的作品,展现了自己的文学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 艺术特点:《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的寓意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使其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不仅体现了白居易作为文学巨匠的创作才能,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