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登阁避暑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
青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
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
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
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
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
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
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夜登阁避暑》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炎热的夏日中,为了寻找一丝清凉而登上佛阁的情景。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与地点:《月夜登阁避暑》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地点在皇都长安城。
  • 创作原因:当时正值夏季,长安城内酷热难耐,白居易因公务之便,选择登上佛阁以求一避暑之地。
  1. 诗词原文
  •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
  • 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
  • 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
  • 回看归路傍,
  1. 诗词解析
  • 意境描绘:诗中通过“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等句子,形象地描绘了夏日里长安城的酷热景象。
  • 情感表达:白居易以“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来表达自己对逃离尘世喧嚣、寻求清凉的渴望。
  • 哲理思考:“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与心境的关系的思考。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将炎热的长安城与清凉的佛阁进行对比,突出了佛阁带来的凉爽之感。
  • 动静结合:诗中的动态描写(草树不动摇)与静态描写(清风、开襟当轩坐)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文化意义
  • 社会影响: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能够反映出唐代社会的风貌。
  • 思想价值: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倾向。

《月夜登阁避暑》不仅是一首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也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还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