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舍弟后月夜

悄悄初别夜,去住两盘桓。
行子孤灯店,居人明月轩。
平生共贫苦,未必日成欢。
及此暂为别,怀抱已忧烦。
况是庭叶尽,复思山路寒。
如何为不念,马瘦衣裳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舍弟后月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深受后世读者喜爱。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他的作品多关注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其诗作通俗易懂,甚至要老妪听懂为止。白居易在官至刑部尚书后,因上表请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尽管如此,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和贡献依然不可忽视。

  2. 原文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弟弟离别的深深不舍与忧虑。诗中描绘了初夜的景象,用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悄悄初别夜,去住两盘桓”,这句通过夜晚的安静与离别的迟疑,传达出主人公内心的纠结和不安。”平生共贫苦,未必日成欢”,反映了兄弟两人虽生活贫困但情感深厚。”及此暂为别,怀抱已忧烦”,揭示了分别的痛苦,以及因此带来的心理负担。”况是庭叶尽,复思山路寒”,则表达了一种孤独感和季节变换带来的冷清。最后一句”如何为不念,马瘦衣裳单”,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尽管环境艰苦,但内心深处仍然牵挂着对方。整首诗通过对月夜下离别的场景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白居易作为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亲情的珍视。

  3. 历史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唐代,一个文化繁荣、诗歌盛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特别是新乐府运动的兴起,鼓励诗人关注社会现实,创作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白居易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念,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认为诗歌不仅是艺术表达,更应关注社会现实,传达时代的声音。

《别舍弟后月夜》不仅展示了白居易深沉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