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孰能不憯悽,天时牵人情。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
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白居易的《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诗歌。下面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出生于华州下邽,祖籍太原,德宗贞元六年(790年)进士及第,历任多个重要职务,晚年奉佛,以诗酒自娱。他的诗作广泛流传,深受后世喜爱。
  2. 作品原文: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孰能不憯凄,天时牵人情。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3. 诗意解析:这首诗描绘了秋季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日暮天地冷”描写了黄昏时分的寒冷景象,“雨霁山河清”则描绘了雨后天空晴朗、江河水流清澈的情景。接下来的“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表达了秋风从西边吹来,草木因感受到秋天而发出瑟瑟声响的画面。“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万物凋零的感慨。最后一句“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则是诗人向僧人询问如何修行,表达出他对佛法修行的向往和追求。

寄明准上人》不仅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唐代文学、禅宗文化和佛教哲学的重要文献。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修行的独到见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