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孰能不憯悽,天时牵人情。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
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注释】

  1. 客路:旅途。2. 日暮天地冷:指天色已晚,天气寒冷。3. 雨霁山河清:雨后大地显得特别清朗。4. 长风:秋风。5. 草木凝秋声:秋风使草木发出声响。6. 岁倏忽:时光匆匆。7. 物凋零:事物凋败,衰败。8. 谁(shen)能不憯(cǎn)悽:谁能不感到凄怆哀伤?9. 天时:自然的节气。10. 空门子:佛教僧人的代称。11. 何法易修行:什么方法最容易修道。12. 忘得心:忘却世俗之心。
    【赏析】
    这是一首感秋诗。诗人以“感秋”为题,写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体会,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人事变化等,表达出一种悲凉、凄怆的情绪。全诗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简练,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首联“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写出了秋天的特点。诗人以“日暮天地”开篇,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一种肃穆而深沉的气氛;“地”字用得十分准确,它不仅点出了季节的更迭,而且暗含了时间的流逝。接下来“雨霁山河清”,描绘了雨过天晴后的美丽景色。这两句诗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也暗示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颔联“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是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秋风的到来,使万物都呈现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景象。草木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使得秋天的气息更加浓烈。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体会。
    颈联“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是诗人对自身经历的回忆。诗人感叹时光的短暂,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和伤感。这种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整首诗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哲思。
    尾联“孰能不憯悽,天时牵人情”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悲伤和痛苦,这种情感与自然的节气息息相关。同时他也认为,要想摆脱这种情感的困扰,就必须学会放下世俗之心。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之一。他生活在唐朝盛极而衰的时期,面对着社会的动乱和人生的无常,深感忧虑。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了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寓意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和传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